決定人生成敗的85%,不是學習成績,而是人格!
西方學者經研究發現:一個人在社會中生存,真正起作用的,思想和行為的態度占了85%,智慧只占15%。
可現在的教育有點顛倒,老師、家長只重視分數、文憑,至於孩子的德行操守,根本不在考慮之列。
缺少信仰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這一體系,如果不加以轉變,學生雖然在學校讀了十幾二十年書,但走出校門做事情時,在學校裡面所學的知識也很難真正用上。
如今,美、德等西歐國家,越來越意識到佛教在學校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。許多國家的學校紛紛開辦佛學課,尤其是兒童佛學教育,日益受到西方社會的普遍關注。
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曾說:“20世紀最有意義的事之一,就是佛教傳入西方。”
的確,“諸惡莫作,諸善奉行,自淨其意”的佛教理念,在任何一本教科書中都找不到。中學、大學、研究生的課本裡,全是非常複雜的學問,但對身心健康、利他利己到底有多少幫助?
孩子是家庭、社會、民族、人類的未來,他們的心性將影響整個社會。所以,在教育下一代時,希望學校把人格教育放在第一,知識教育放在第二。要注重孩子的“德才兼備”,而不是“才德兼備”。
為什麼要把“德”放在前面呢?因為,人沒有道德,即使有智慧,也會危害社會。
現在有些高等學校畢業出來的學生,智慧方面相當不錯,但因沒有做人的基本理念,所以根本不孝父母,對社會也不負責任。
《顏氏家訓》裡面引用古語說:“教婦初來,教兒嬰孩。”意謂:媳婦剛來家裡時,就應教她規矩,否則成形了就無法改變;孩童時代的教育也相當重要,因為這個階段的吸收能力特別強,學到的知識一輩子都不會忘記。
因此,為了自他的利益,一定要讓孩子在具有智慧和悲心的教育氛圍中成長。只有這樣,倫理和智慧才有增上的希望。
以上內容文章轉載網路,如有不妥請盡速與我們聯絡。
http://www.aiweibang.com/yuedu/26948562.html